中興佛社於112年12月3日至12月9日舉辦佛七

中興佛社將於12月3日(星期日)—12月9日(星期六)舉辦佛七,每日念佛時間6:00~21:00共十支香(每支香包含:繞佛15分鐘、念佛45分鐘)。需全程住宿,歡迎十方大德報名參加。藉此維繫念佛道心,歡迎想要消災免難、增福增慧剋期求證一心不亂的朋友們一同來共襄盛舉。報名請洽:林老師。連絡電話:0921-337978。

印祖曾說世無無因之果,亦無無果之-因。喻如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。因果二字,遍攝世出世間一切諸法,罄無不盡。佛光者,心光也。此之心光,在凡不減,在聖不增。只因眾生從未悟故,不能得其受用,反承此心光之力,起惑造業,輪迥六道,了無止息。佛所說三世因果,六道輪迥,乃發揮因果之究竟者。今人無論上中下根,皆須以力敦倫常,主敬存誠,深信因果,廣行眾善,一心念佛求生西方為事。因果一法乃世出世間聖人,烹凡煉聖之大冶洪爐。

這幾年的各項天災人禍不斷,相信大眾都能感受到佛所說的「三界無安,猶如火宅」這句話的道理。這些一件接一件的災禍,莫不是因果感召之理。雖然我們的原本心性是與佛相同的,但因為造業不斷沾染塵埃,便與佛性乖離。雖在塵中與佛有隔,但佛光仍常普照,從未中斷。只要眾生心想佛,便能蒙光普照與佛相應。教理雖然深奧,但卻容易實行。淨土念佛法門,開啟了離苦得樂的解脫捷徑。持名念佛又是徑中之徑。

此法極簡極易,一句佛號在平日隨時可念,印祖提醒我們無論出聲默念,皆須念從心起,聲從口出,音從耳入。心口念得清清楚楚,耳根聽得清清楚楚,如是攝心,妄念自息矣。念得清楚,記得清楚聽得清楚,妄念無處著腳,一心不亂,久當自得耳。

但在家俗事多大都只能散念,火力難以集中。如能撥出一些時間在單純的道場專注用功,功夫自能增進。共修力量大,大眾念佛莊嚴殊勝,較能攝心不亂。從點而線成片,自然感應道交。

不論是為了消災免難,還是為了世界和平,為了解脫生死。讓我們好好的來執持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吧!機不可失,時不再來。人生無常,把握當下每一個可以培植善根福德的好機會吧

中興佛社法務公告

辦理時間:

佛七時間:每年3、6、9、12月,第一個星期日

佛一時間:1、4、5、7、8、10、11月份的第一個星期日

講經時間:每星期六上午9:30

;

念佛共修:每星期二、四,早上9:00至11:00,下午2:00至4:00

歡迎十方大德一起共襄盛舉 , 廣修善根福德!

淨土聖賢錄排印流通序/印光大師序

◎白話文譯:

淨土法門廣大無邊猶如法界,究竟圓滿若似虛空。所有一切的法門,無不從此淨土法界流出;一切修行入道之途徑,莫不還復歸結於淨土法界。世間天資聰明有小智慧的人,往往以為念佛之事極其簡易、淨土義理平凡無奇,因而不加以仔細思惟審察。不但自己不修行實踐,而且又發表言說論述,阻止破壞、斥責他人修行念佛法門,以此來顯示自我的高明。這正是所謂的能於上下四方遍觀天地,卻不能自見自己的睫毛(比喻自我的盲點或缺失);能盡知世間的一切事象,卻不能明瞭自己本性的那種虛妄分別、世智辯聰。自以為自己是宗門教下都已究竟透徹的大通家,這正是佛陀所說的『可憐憫者』。

殊不知華嚴思想的歸結宗趣,在於求生淨土。文殊、普賢兩大菩薩通通都發願往生淨土。此二大士是何等人物,那麼可見他們往生淨土的行願,又是何等不可思議的大事呢?我輩凡夫縱然稍稍明瞭佛法教義,然而煩惱無明未斷,生死大事未了,一經輪迴再生的轉變,能不迷失本性而流轉於三界嗎?就好像未經燒烤熏陶的泥塑坏器,經過一番風雨則散化毀壞。這就是世尊為何特別開示淨土法門,使上至聖賢下至凡愚,皆能同於當生直下了脫生死的緣由。何況文殊、普賢二大菩薩,久遠劫來早已成佛,示現位居等覺菩薩,以身作則引導眾生發願求生淨土。我輩是何等人也,怎能與彼相提並論。

若能如此詳細思惟審察,必定能夠更換旗幟改變心意,遵循如來普度一切凡聖的淨土教法,跟隨文殊、普賢、馬鳴、龍樹、遠公、智者、善導、永明等諸大菩薩大祖師之人,同一志向精進行持,以普賢十大願王,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以求達到圓滿智慧的佛果,作究竟解脫的大丈夫。誰肯將此殊勝的利益甘心讓與他人,而自己卻委曲居住在三界的火宅中,恆常遭受煩惱痛苦的焚燒煎熬呢?

自從佛陀的大法東傳而來華夏,現生親證三昧得道往生者,以及具足煩惱無明的生死凡夫,仰仗阿彌陀佛慈悲願力,得以帶業往生者,真是多的數不清。清代乾隆年間,彭際清居士,指示其姪子彭希涑,收集記錄往生淨土的種種傳記。首先標舉阿彌陀佛,以顯示創立此淨土法門的教主。其次是觀音、勢至、文殊、普賢等大菩薩,以說明闡揚此淨土法門的聖眾。接著則是往生的比丘僧、比丘尼、國王大臣、士人平民、婦女、以及種種的動物牲畜,以列舉往生淨土的僧俗男女四眾。其中總共有五百多人,命名為《淨土聖賢錄》,這就是初編。在此錄之中,不論聖人凡夫,或智慧或愚癡,皆能同入阿彌陀佛的大誓願海,以漸漸證入真如的常寂光法樂。觀察這些往生的種種事實,便可知道淨土法門,如同廣大無際的深海,普容受一切江河,又像是遼闊無邊的虛空,廣博地含容萬事萬物。全法界的無量眾生,沒有一人不被收攝於其中,窮盡法界的一切諸法,皆因淨土法門而證得真如實際。這是因為淨土法門正是釋迦如來一生一世教化眾生的特別法門、是三世一切諸佛總持一切法途徑的緣故啊!

到了清代道光末年,蓮歸居士胡珽,收集乾隆時代之後往生者的事蹟,共得到一百數十人之多,命名為《淨土聖賢錄續編》。清代咸豐、同治年間,由於刀兵劫難遍布國內,提倡淨土者少,因此淨土法門稍顯寥落沈寂。尤其近來世間的道德,眾人的心志,愈來愈趣下流。凡是具有通達事理之慧眼的人,存有拯救世人之悲心者,無不教化提倡因果報應、信願念佛之法門。具有高瞻遠矚正知正見的人,莫不隨順風從仰承淨土的教法。因此數十年來,又收錄了二百餘名往生事例,名為《淨土聖賢錄三編》,此篇文稿乃是德森師所收集,現已排版完畢,所以為其敘述緣起。

在從前沒有輪船、火車、郵局、報館的年代裡,雖然居處相鄰只隔一片田野,然而卻往往互不相知各不往來。因此,雖然古代的佛法興盛聖道大行,但是所記載往生淨土的聖賢,一千數百年來,所得知的只有幾百人而已。這一方面是因為記錄缺乏,另一方面則是由於古代書籍的散失破壞。如果當時能有如同今日交通、資訊等事業的方便通暢,則雖然有數十萬的往生記載,也不算是太多。閱讀此聖賢錄的人,千萬不可以古論今,以為古代佛法大興時往生者尚且那麼稀少,而認為今日末法那麼多往生淨土之事蹟未必是真實可靠的。也不可以今論古,以為今人往生者較古人為多,而斷定古代之時淨土教法並不曾大大興盛。請諸位稍稍憶念思惟唐朝善導大師在長安之時,少康大師在新定之際,念佛的音聲,充斥盈溢於街頭巷尾,由此得以往生淨土的人,應當不止百千萬億!而在現今雖然千里遙遠的距離,早上動身夜晚便可到達。再加上郵件、電報、電話以及報紙的發行散布,縱使在千里之外也都可以馬上知曉。雖然如此,仍然還是有很多未被記載的事蹟,假使都能一一記錄,那真是多的不得了。

但願全世界的人,各個都能敦厚倫常、克盡本分,防範邪惡枉曲之念、存養誠信真實之心,一切惡行莫去造作,萬般善業奉持勤行,以此為念佛修行的堅固基礎。並且真正為了超脫生死,發起無上菩提之心,深信切願憶佛念佛,以求生西方極樂淨土為一生的修持。那麼現生便能成為聖賢的同學伴侶,臨終則頓入彌陀如來的清淨國土。念佛往生之廣大利益,甚深難信,除非達到佛果境地,否則無法究竟了知。普願見聞此書此法門者,各各努力精進,念佛往生。

民國二十二年,歲次癸酉仲夏五月,常慚愧僧釋印光恭敬筆述。

◎原文:

淨土法門,廣大如法界,究竟如虛空。一切法門,無不從此法界流。一切行門,無不還歸此法界。天姿聰明者,每以事簡易而理庸常,遂致不加詳審。不但自不修習,且復發為議論,阻止破斥他人之修持,以顯己之高明。此正所謂遍觀六合而不見睫毛,盡知諸法而不識自己之世智辯聰,自視為宗教皆通,佛稱為可憐憫者。不思華嚴歸宗,在於求生淨土。文殊普賢,通皆發願往生。此其人為何如人,此其事為何如事。吾侪縱稍明教義,而煩惑未斷,生死未了,一經再生之變,能不迷失乎哉。坯器未燒,經雨則化,此如來特開淨土法門,俾上聖下凡,同於現生直出生死之所以也。況彼二大士,久已成佛,示居等覺,以身率物,發願求生。我何人斯,敢與彼抗。如是詳審,定必幡然改圖,遵如來普度聖凡之教,隨文殊,普賢,馬鳴,龍樹,遠公,智者,善導,永明等諸大菩薩祖師之班,一致進行,以十大願王,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以期圓滿佛果,作究竟大丈夫。誰肯以此大利益,甘讓他人,而自己安住三界火宅,常受焦灼也哉。

  自大法東來,親證三昧,現生得道而往生者,與具足煩惑,仗佛慈力,得以帶業往生者,何可勝數。清乾隆間,彭際清居士,飭其侄希涑,輯錄往生淨土諸傳。首彌陀,以示立此法門之教主。次觀音,勢至,文殊,普賢等,以示闡此法門之聖眾。次往生比丘僧,尼,王臣,士庶,女人,物類,以示往生淨土之四眾。共五百餘人,名曰淨土聖賢錄,是為初編。其間若聖若凡,若智若愚,同入如來大誓願海,以漸證夫常寂光樂。觀此,知淨土法門,猶如大海,普納眾流,亦如太虛,遍含萬象。盡法界眾生,無一人不攝其中,盡法界諸法,皆由此得其實際。以其為如來一代時教之特別法門,三世諸佛之總持要道故也。至道光末,蓮歸居士胡珽,輯乾隆後之往生者,得百數十人,名為淨土聖賢錄續編。咸同之際,兵劫彌漫,提倡者少,稍形寂寥。近來世道人心,愈趨愈下。凡具通方眼,存救世心者,莫不提倡因果報應,信願念佛之法。具正知見者,無不靡然風從。故數十年來,又輯二百餘人,名為淨土聖賢錄三編。此稿乃德森師所輯,今已排竣,故為敘其緣起。

  在昔無輪船,火車,郵局,報館,雖地鄰疆址,每各不相知。故古之法道大興,而所記往生者,千數百年,只數百人耳。一以記錄缺乏,一以古書散佚。若如今之各事便利,雖數十萬,亦不為多。閱者切不可以古論今,謂為未必皆實。亦不得以今論古,謂為法未大興。試思善導在長安,少康在新定,念佛之聲,盈於道路,其往生者,當不止百千萬億。今則千里之遙,朝發夕至,加以郵電報紙,故雖數千里外,悉可即知。然猶多有未記者,使一一記之,真不勝其多也。

  願舉世之人,各以敦倫盡分,閒邪存誠,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為基址。真為生死,發菩提心,信願念佛,求生西方為修持。則生為聖賢徒侶,沒入如來封疆。其為利益,非佛莫知。普願見聞,各各勉旃。

《印光法師文鈔續編(下)》:淨土聖賢錄序(民二十二年)

淨土聖賢錄原序/清﹒彭際清

白話文譯:

至深廣大的淨土教法,是諸聖賢們用來親身實踐的大道。孟子說:「外貌形體與神情容色,是發之於人本然的心性。」知道形體與色法就是本性的展現,那麼就不容許離開依報的世間國土來談心性;知道本然的心性就展現為外貌形體等種種色相之中,就不容許離開心性而向外去追求依報的世間國土。捨棄依報世間而談心性,是以為自心本性之外另有所謂的依報世間,那麼其所謂的心只是虛無渺茫而空無一物的東西而已;離開心地向外去追求依報世間,就是說在依報世間之外還有另一個圓覺本性,那麼其所謂的依報世間,只是一塊死寂無知之物而已,這些都是不明白實踐身形(踐形)這種說法的人。

依照《華嚴經》圓融的教理,理體與事相本來無礙,種種事相與事相之間亦無礙,普賢菩薩作偈曰:「所有一切浩瀚廣大世界海的空間及一切長遠綿延無盡的時間,都是無有邊際的,而今以一方便善巧悉皆令其清淨無垢。」這就是『實踐身形』的最高極致了。又說:「願我臨欲命終時,盡除一切諸障礙,面見彼佛阿彌陀,即得往生安樂剎。」這就是『實踐身形』的正直大道。有人以為毗盧遮那法身佛,在一切處所,怎麼可以遍指西方淨土而背離全體法界呢?那是因為他不曾知道在華藏世界海中,即使是一微塵、一毫端,尚且具足十方無量無邊的國土世界,更何況極樂莊嚴的西方淨土,當然也具足無量無邊的世界!依理而推,那麼,只要見到阿彌陀佛一尊佛,就已經見到了周遍十方的一切諸佛,只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個國土,就等於已周遍遊歷了十方的佛國世界。

為什麼呢?因為當下的一念心性就具足了無量無邊的多,一切法乃是無二、無差別的。一切法門之中,唯有此一淨土法門,不只是釋迦世尊金口宣揚,同時也是十方如恆河沙數諸佛如來所共同讚歎護念的,又有一切諸大菩薩護持流通、輾轉相傳無有窮盡。

自從佛陀無上的教法東傳來華夏,除了單傳直指、見性成佛的禪宗外,以念佛法門而往生淨土度脫生死者,無論出家、在家,真是多得難以計數。際清向來服膺儒家風範,並兼修淨土法門之行,常想要薈萃聚集古今往生淨土的見聞,用來警示策勵人們念佛修行。然而由於日日忙亂心力疲憊,因此因循延遲至今天。正好兄長之子希涑,於佛法剛剛發起信心,發願願意完成此篇文獻記錄,用來堅定嚮往淨土、往生西方之心念。因此為他標舉指示體裁綱要,首先記載考核淨土法門於經論之緣起。其次是中國的著述文章,最後再以眼耳所及之經歷,斟酌增減文句內容,統收成一編,命名為:《淨土聖賢錄》,希望凡是見聞此書者都能隨喜相從,得以進入佛法之流,一念誠心歸向,同登淨土彼岸,如此豈不善哉!

詩經中有一句話說:「緡蠻黃鳥,止于邱隅。」這是說有美妙音聲的黃鳥,棲止安息於高峻山陵的一角,而淨土也正是聖賢們所依止棲息的『邱隅』!隨其心念的清淨則所在之佛土亦清淨,那麼淨土真是眾人所應依止之處啊!當我們學習一切事物的時候,入門初學最先要做的功課,莫過於明白所應依止的目標。所以說在安身立命這件事上,應當先知道所應依止安心之處,怎麼可以做個人還不如一隻鳥知道要有所選擇呢?

經云:「彼國常有白鶴、孔雀、鸚鵡、舍利、迦陵頻伽共命之鳥,晝夜六時出和雅音。其音演暢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分、八聖道分如是等法,其土眾生聞是音已,皆悉念佛念法念僧。」這一些極樂世界清淨莊嚴的事相,是本心嗎?還是國土呢?是形貌色相嗎?還是本然自性呢?不如直下知道歸向止宿之處,斷絕無益虛妄的戲論,淨土蓮華的種子,只在人們當下的一念之間。閱覽此書的人,應該有一些樂於『實踐身形』之喜悅的吧?而『實踐身形』者,就是念佛求往生的意思啊!

乾隆四十八年(西元一七八三年)春正月,淨業學人彭際清筆述。

佛為什麼要特開淨土法門?

1、是誰建立了淨土法門,欲令眾生能帶業往生?

兩土世尊之所建立。蓋欲眾生,即於現生出生死苦,證真常樂。

然此法門,兩土世尊之所建立。釋迦在娑婆,詳示淨土,遣其歸去。彌陀在極樂,待彼臨終,接其歸來。蓋欲眾生,即於現生出生死苦,證真常樂。其哀憐保護之心,窮劫難宣。(《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》卷十一第787頁 靈岩山篤修淨土道場啟建大殿記)

須知吾人自無始以來,所作惡業,無量無邊。《華嚴經》謂:「假使惡業有體相者,十方虛空,不能容受。」豈泛泛悠悠之修持,便可消盡也?所以釋迦、彌陀兩土教主,痛念眾生無力斷惑,特開一仗佛慈力,帶業往生之法門。其宏慈大悲,雖天地父母,不能喻其恆河沙分之一。

(《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》卷一第46頁 復鄧伯誠居士書一)

 

2、佛為什麼要特開淨土法門?

吾人以煩惱惑業,無力斷除。釋迦、彌陀真慈大悲,特開一信願念佛法門,令其仗佛慈力,橫超三界。俾上中下根,同得往生西方。

吾人一念心性,直下與釋迦、彌陀,無二無別。而釋迦、彌陀已成佛道於塵點劫前。又複數數示生,數數示滅,以行化導,欲令吾人,繼其芳蹤。而吾人以煩惱惑業,無力斷除,直至今日,尚在生死輪迴中,頭出頭沒,渺不知其何所底止。縱令往劫曾聞佛法,依教修行,但以自力劣弱,不能斷惑,依舊常沉溺於生死苦海中,莫之能出。靜言思之,能不愧死?釋迦、彌陀,有鑒於此,特開一信願念佛法門,令其仗義佛慈力,橫超三界。俾上中下根,同得往生西方。可謂真慈大悲,至極無加矣!其教起因緣,修持法則,具見於凈土三經。(《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》卷五第965頁 阿彌陀經直解序)

 

3、佛從何時開始講淨土法門?

肇始實在華嚴。華嚴明一生成佛之法,而歸宗於求生凈土。是知淨土一法,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,上成佛道,下化眾生,成始成終之無上大法也。

淨土法門,其大無外,三根普被,利鈍全收。九界眾生,舍此則上無以圓成佛道;十方諸佛,離此則下無以普度群萌。一切法門,無不從此法界流;一切行門,無不還歸此法界。若論大機所見,肇始實在華嚴。以善財遍參知識,末後於普賢座下,蒙其威神加被,所證者與普賢等,與諸佛等,是為等覺菩薩。普賢乃以十大願王,勸進善財,及與華藏海眾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回嚮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以期圓滿佛果,而為華嚴一經歸宗結頂之法。然則華嚴明一生成佛之法,而歸宗於求生凈土。是知凈土一法,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,上成佛道,下化眾生,成始成終之無上大法也。此殆大機所見,二乘尚不見聞,況具縛凡夫乎。(《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》卷十第530頁 凈土五經重刊序)

 

4、古今知識,為什麼極力宏揚淨土法門?

時當末法,人根陋劣,匪仗如來宏誓願力,其誰能斷煩惑以出生死,見本性而證無生乎?唯以真信切願,持佛名號,求生西方,最為合機。以故古今知識,極力宏揚此法,以期上報佛恩,下度同倫也。

藥無貴賤,愈病者良;法無淺深,合機者妙。時當末法,人根陋劣,匪仗如來宏誓願力,其誰能斷煩惑以出生死,見本性而證無生乎?譬如病入膏肓,雖和緩亦無從措手。然肯服此阿伽陀萬病總持之藥,則所謂斷煩惑以出生死,見本性而證無生者,固人人皆可親得,而了無所難焉。何也?以其以真信切願,持佛名號,求生西方,決於臨終蒙佛接引,即獲往生也。既往生已,長時親炙彌陀,參隨海眾,尚當圓滿菩提,徹證究竟涅槃,況所謂斷煩惑以出生死,見本性而證無生乎?是知當此時節,唯此一法,最為合機。若舍此仗佛力之法門,而修仗自力之法門,勿道中下根人,莫由冀望,縱令上根,亦斷難以一生成辦,多皆但種來因,難得實益。以故古今知識,極力宏揚此法,以期上報佛恩,下度同倫也。(《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》卷十第562頁 凈土輯要序)

 

5、為什麼念佛求生西方叫做橫超法門?

古人說,余門學道,如蟻子上於高山,念佛往生,似風帆揚於順水。不斷煩惱,一生成辦,直捷簡易,名曰橫超。

為什麼念佛求生西方,叫做橫超法門?古人有個譬喻,拿來解釋。就把我們具足惑業的凡夫,比做一條蟲,生在一根竹里最下的一節。這根竹子,就比做三界。這個蟲子要想出來,只有兩個法子,一個是豎出的,一個是橫超的。豎出的,是自下至上,一節一節的次第咬破,等到最上的一節破了,才能夠出來。這是比修別的法門,定要斷盡見思煩惱,才能出三界的。見惑有八十八使,思惑有八十一品,這許多的品數,就比做一根竹子的節數。那蟲向上直鑽出來,就叫做豎出。例如一個斷見惑的初果聖人,要經過七生天上,七生人間的長久時劫修習,才能證阿羅漢,了生死。二果,亦要一生天上,一反人間,才能證四果。三果欲界思惑已盡,還要在五不還天,漸次修習,才能斷盡思惑證四果。這才算是出三界的無學聖人。如果是鈍根的三果,還要生到四空天,從空無邊處天,以至非非想處天,才能證四果。這豎出的法子,是如此艱難久遠的。橫超的,就是這條蟲子,不向上面一節一節咬,只向旁邊橫咬一孔,便能出來。這樣的法子,比那豎出的,是省事得多了。念佛的人,亦復如是。

雖沒把見思煩惱斷除,但能具足信願行的淨土三資糧,臨終就能感動阿彌陀佛來接引他生到極樂世界去到了這個清淨國土,見思煩惱,不斷而自斷了。何以故?以淨土境勝緣強,無令人生煩惱的境緣故。如此便得三不退,一直到破塵沙、無明,成就無上菩提,何等直捷簡易的事。所以古人說,余門學道,如蟻子上於高山,念佛往生,似風帆揚於順水。(《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》卷二十第1652頁 由上海回至靈岩開示法語)

 

6、豎出和橫超有什麼不同?

豎出,唯仗自力,修者縱有億億,出者難得一二。橫超,但依生信發願,念佛名號,求生西方,兼以敦篤倫常,恪盡已分,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則萬不漏一,咸得往生。若論豎出,非力修戒定慧道,斷盡煩惑不可。倘煩惑稍有未盡,則三界依舊莫出。況末世眾生,善根淺薄,壽命短促,修者縱有億億,出者難得一二。以其唯仗自力,是故難得實益。若論橫超,但依凈土法門,生信發願,念佛名號,求生西方。兼以敦篤倫常,恪盡已分,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則萬不漏一,咸得往生。既往生已,則了生脫死,超凡入聖,永離眾苦,但受諸樂矣。功夫成熟者,固登上品,臨終方念者,亦預末流。此則全仗佛力,其利益與唯仗自力者,天淵懸殊。(《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》卷六第1078頁 橫超蓮社緣起序)

 

7、為什麼以橫超法作豎出用,得益淺而受損深?

真修淨土人,用不得禪家開示。未斷惑業,欲了生死,則夢也夢不著。

淨土法門,以信願行三法為宗。有信願,無論行之多少淺深,皆得往生;無信願,即到能所兩忘、根塵迥脫之地步,亦難往生。以真證到能所兩忘、根塵迥脫之實理,便可自力了生死,則不必論。若但有工夫見此理,尚未實證,若無信願,亦難往生。禪家說淨土,仍歸於禪宗,去信願說,果能依之而做,亦可開悟。而未斷惑業,欲了生死,則夢也夢不而著。以凡夫往生,由信願感佛,故能仗佛慈力,帶業往生。今既不生信願,又將佛一一說歸自心,何由感佛?感應不符,則生自生、佛自佛,以橫超法,作豎出用,其得益淺而受損深,不可不知。得益者,依彼所說,亦能開悟;受損者,既去信願,則無由仗佛慈力。吾故曰,真修淨土人,用不得禪家開示,以法門宗旨不同故,祈為慧察。如不以為然,請求之大通家,庶可契汝心志矣,光固不執著也。(《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》卷三第555頁 復何慧昭居士書)

 

末法眾生為什麼必須念佛呢?請看印光大師如何開示:

■「教理行果,乃佛法之綱宗。憶佛念佛,實得道之捷徑。在昔之時,隨修一法,而四者皆備。即今之世,若舍淨土,則果證全無,良以去聖時遙,人根陋劣。匪仗佛力,決難解脫。夫所謂淨土法門者。以其普攝上中下根。高超律教禪宗,實諸佛徹底之悲心,示眾生本具之體性。匯三乘五性,同歸凈域。導上聖下凡,共證真常。九界眾生離此法,上不能圓成佛道。十方諸佛舍此法,下不能普利群生。所以往聖前賢,人人趣向。千經萬論,處處指歸。自華嚴導歸之後,盡十方世界海諸大菩薩,無一不求生凈土。由祗園演說以來,凡西天東土中一切著述,末後皆結歸蓮邦。」(增廣文鈔卷一﹤與大興善寺體安和尚書﹥)

 

■「如來一代所說法門,無量無邊。求其最直捷者,莫過於參禪。儻系上根,一聞千悟,得大總持,然此尚是悟,不是證。能真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者,末世實不多見。其他多多皆是錯認消息。其所云悟,多是錯誤,少有真悟。即是真悟,去了生死,尚大遠在。以雖得開悟,而歷劫以來之煩惱習氣,須以種種方便對治,令其淨盡無餘,則可了生脫死,超凡入聖。儻煩惱已斷若干,猶有絲毫未盡,則生死依舊莫出。若只當做識得自心就是道,此外便無所修持,則其誤非小。以識得,而無煩惱可得,則可謂得道,此人已將生死根本斬斷,故能了生脫死。若識得,而煩惱未斷,何能了生脫死耶。此人雖比不識得者高超,然生死不了,再一受生,或反迷昧,則可怕之至,此謂真開悟者。其以誤為悟者,更不須說矣。良以參禪一法,乃仗自力法門,故比念佛法門之利益,奚啻天淵懸殊。念佛法門,乃如來一代法門中之特別法門。三根普被,利鈍全收。上上根如文殊、普賢、之大菩薩,不能超出其外。下下根如五逆、十惡、之大罪人,亦可預入其中但具真信、切願,皆可仗佛慈力,帶業往生。若或已得三昧,及已斷煩惱者,則一得往生,即入大菩薩位。一切法門,皆從此法門流出,一切法門,悉皆還歸此法門。(謂往生西方,以期圓滿佛果也。)似淺而深不可測,似小而大無不包。十方三世一切諸佛,上成佛道,下化眾生,無不資此以為成始成終之道。恐居士未遇真知凈土之人,或視為淺近,而專致力於明心見性之禪,謂其能識得自心,即算了手,故不禁絡索一上也。光言不足為憑,請詳閱凈土十要,凈土聖賢錄,並光之文鈔,當不以光為謬妄也。若真知佛力、自力、之優劣,則斷不至猶執著於唯究自心,謂識得即是道,而不須念佛求生西方也。古人如圓觀,知過去未來,尚不能了。五祖戒、草堂清、所悟之禪,今人何能仿佛,而且又復受生。是知凡夫決定要修佛所開示之特別法門,則無論何等根性,均可了生脫死,以仗佛力故也。若仗自力,恐夢也夢不署,不知居士肯信此說乎。」(文鈔續編卷下﹤致阮和卿居士書﹥)

 

■「博地凡夫障深慧淺,善根微薄,壽命短促,欲仗自力豎出三界,譬如沙子一粒,入水即沈。若以數萬斤大石裝於船中,石雖重大,因有船載,可以不沈。可見自力佛力之難易。念佛法門,全仗佛力。欲了生死,即須念佛。橫超三界,接引往生。」(文鈔三編卷一﹤復周志誠居士書二﹥)

陳秀妹菩薩往生錄

孝女美華隨侍陳秀妹菩薩念佛

陳秀妹老菩薩出生於民國17年,享年91歳,是新竹縣關西地方的客家人。一生坎坷辛苦,出生八個月即被送去新埔新北里當養女。自幼伶俐,總是勤快地幫家裡做家務農事,任勞任怨。19歲時結婚,育有長女美玲、長男震鑑、次子震煥、三子震隆。36歳時先夫病逝,感到自己一人無法負荷沈重的農務與小孩的教育,於是在民國56年,經人介紹與賈真祥先生相識結婚。婚後又育有美琴、美華二位女兒。夫妻兩人同心協力、努力工作,終於在新埔鎮上開了一間北方小吃館,一家人的經濟生活得以維持小康。殊不知晴天霹靂無常到來,次子在20歲時一場車禍驟然離開人間, 這種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愛別離苦,讓老人家再次體會到,再親愛的人也有分別的一天。 閱讀全文 “陳秀妹菩薩往生錄”

印光大師所述念佛人的誤區

一、修淨土者應當修學的經典:

《印光大師文鈔》中摘錄淨土行人當學習經典如下:

1、淨土五經:《阿彌陀佛經》、《無量壽經》、《觀無量壽經》、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、《普賢行願品》。

2、 《淨土十要》、《印光大師文鈔全集》新版共六本、《安士全書》、《太上感應篇》、《俞淨意公遇灶神記》、《陰騭文》、《壽康寶鑒》、《臨終須知》、《龍舒淨土文》、《藕益大師彌陀要解》、《蓮池大師西方發願文》、《法苑珠林》、《淨土聖賢錄》及其他淨宗祖師語錄等!

二、修淨土者應如何對待經教、參禪和修密?

 

A:禪律密淨皆是了生死之大法,然末世眾生分上論,則非修淨土法門,決難現生了脫。以余法門皆仗自力,淨土法門,兼仗佛力,佛力自力奚啻天淵懸殊。不知此義,妄效大力量人之修法,殊難得真實益。西方極樂世界為一切上聖下凡,修佛道者之歸宿處也。華嚴經普賢行願品,盡華藏世界海諸法身大士,以十大願王功德,回嚮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以期圓滿佛果,況末世眾生,根機陋劣者乎!

B:禪宗功夫,雖到大徹大悟地位,以煩惑未斷,猶不能即生了脫!

C:密宗雖雲可以成佛,然能成者,決非博地凡夫之事,凡夫妄生此想,則著魔發狂者,十有八九也。是以必須專志於念佛一門,為千穩萬當之無上第一法則也!

D:當今之世,縱是已成正覺之古佛示現,決不另於敦倫盡分及注重淨土法門外,別有所提倡也。使達摩大師現於此時,亦當以仗佛力法門而為訓導。時節因緣,實為根本。違悖時節因緣,亦如冬葛夏裘,饑飲渴食,非為無益,而又害之!

E:但能通達經論,悟明心性,而煩惑未斷,依舊輪迴!

G:「末世凡夫,欲證聖果,不依淨土,皆屬狂妄」!

F:佛法浩瀚,博地凡夫欲於現生了生脫死者,除信願念佛求生西方外,別無有能滿其所願者。世有多少聰明特達之士,專以研究大乘經論為志事,而於此最簡便最圓頓之法,反淺近視之,而不肯修。蓋其平素注意深妙之理性,而不詳思佛力之叵測,以故棄佛力仗自力。自負為大通家, 罕得其實。反遜愚夫愚婦無知無識者橫超三界,高登九蓮,至自己仍在生死苦海中沉淪莫出,豈不大可衰哉。此世間學佛者大多數之通病。若學此學彼,縱將三藏十二部讀得爛熟,仍於生死無關!淨土一法,下手易而成功高,用力少而成效速。若欲即生了辦,舍此未由。末世眾生,根機淺薄,欲於教義禪宗,得真利益,甚難甚難。唯淨土法門,方可依怙!

 

G:菩薩大士,於千百年前,早已為吾遍研藏教,特地揀出此不斷惑業,得預補處,即此一生,定出樊籠,至圓至頓,至簡至易,統攝禪教律而高出禪教律,即淺即深,即權即實,殊特超越天然妙法也。

H:淨土法門,決無口傳心授之事,任人於經教著述中自行領會,無不得者

I:博地凡夫障深慧淺,善根微薄,壽命短促,欲仗自力豎出三界,譬如沙子一粒,入水即沉。若以數萬斤大石裝於船中,石雖重大,因有船載,可以不沉,可見自力佛力難易!

J:以禪為淨,以淨為禪。俾念佛者不致力於信願,而致力於參究,縱有所悟,由無信願,不能仗佛力往生西方,由未斷惑,不能仗自力了生脫死;

K:古德多皆主持名,以下手易,而成功高也。淨土法門,若果信得及,守得定,隨已所樂,諸大乘經論,皆當讀誦。倘此道尚未究明,一涉博覽,或恐舍此取彼。則欲了生死,難之又難矣!

L:有謂光禁人讀大乘經者,此乃不知利害,妄充通家之所說耳!若不先將淨土法門之所以,徹底明瞭,其於種善根,明教理,則或有之,於即生了生脫死,或恐無有希望。以注重讀誦研究,以期開悟而自證。不複以信願念佛,求生西方為事也,不知凡夫具足惑業,欲仗自力,於現生中了生脫死,甚難甚於登天!

M:末世眾生,欲了生死,非仗佛力,決難如願。至於各宗法門,俱應研究。而智識淺鮮,世務紛繁之人,何能兼顧。欲學余宗,必須淨土已得大通,了無疑惑,方可。若淨宗不通,一學余宗,稍有所得,便將淨土置之度外。將來所得之益,只可作將來得度之因,決不能即生便出生死也!今之學佛者,多半皆屬好高務勝,欲於大眾前作大通家,並非為了生死而學佛也

 

三、如何念佛?

 

A:念佛人忌靜坐時切不可掐珠,掐珠則神不能定,久則受病,臥時亦然!念佛人忌臥倒姿勢出聲念佛,傷氣;

B:念佛人宜小聲念念,默念念,忌不可一味大聲著力念,否則必致受病;

C:聚道友念,宜分三班,一班出聲繞念,兩班靜坐密念,如此成天念,不至過勞。若一同出聲念,久則過勞,或致受病;

D:念佛須聲音高低適中,緩急合宜,若高聲如趕賊之猛烈,始則心火上炎,或至吐血,以成不治之病;

E:念佛人當善調身心,心遠離妄念,身得閒暇無病,方可辦道;

F:念佛忌夾雜:舉其正夾雜者如求大徹大悟,得大總持等!舉其邪夾雜者如念佛外又研究外道雜藉修外道法!不夾雜定義除信願行外不起他念非份之求(非指除念佛外不起他念)除念佛外朝暮向佛必鬚髮願!平生絕無信願者臨終決定難仗佛力;

G:善導大師示「專修」與「雜修」。專修指:1、身業專禮(凡圍繞及一切處身不放逸皆是)2、口業專稱(凡誦經咒能至心回向,亦可名專稱) 3、意業專念。雜修謂兼修種種法門,回嚮往生,以心不存一,顧難得益,則百中希得一二,千中希得三四往生!

H:善導令人一心持名,莫修雜業者,恐中下人以業雜至心難歸一,故示其專修也;永明令人萬善齊修回向淨土者,恐上根人行墮一偏,至福慧不能稱性圓滿,故示其圓修也。

I:若是精修梵行,禪定力深,則往生品位更高,見佛聞法最速!即大徹大悟,斷惑證真之人,亦須回嚮往生,以期圓證法身,速成佛果!

J:淨土修行之法:1、退可閉關專修!2、中可世間隨緣念佛!3、進可一門深入,並萬善圓修,均可!

K:念佛人忌去不淨之地,如廁所、浴池等場所出聲念佛,當默念為益。

L:念佛人忌涉獵外道典籍,修持外道之法煉丹運氣及扶乩等法。

M:念佛宜念六字,或先念六字,至將畢則念四字。始終念四字頗不宜,以南無二字,即皈依、恭敬、頂禮、度我等義,人每圖快圖多,故多有念四字者。常聞有人主張專修之益,只令人念四字,發願禮佛,皆云不必,則完全一門外漢。只知自己做功夫,不知求佛慈悲力。出聲念,可念六字。心中默念,可念四字!因默念,字多難念,宜念四字,單念四字較易成片!唯刻七打七,可以專持一句佛號!

N:念觀音發願求生西方,亦可滿願,以彌陀、觀音同一度生之事,非有二義也;

O:念佛宜六字。四字亦可。如初念則六字。念至半,或將止,則念四字。若始終不念南無,便為慢易。(文鈔三編卷二複卓智立居士書四)

P:念佛法器,唯用引磬,其他一切,概不宜用。引磬聲清,聽之令人心地清淨,木魚聲濁,故不宜用於臨終助念。又宜念四字佛號。初起時,念幾句六字。以後專念阿彌陀佛四字,不念南無,以字少易念。病人或隨之念,或攝心聽,皆省心力。(文鈔續編卷下臨終三大要)

Q:人生在世,皆不能免疾病死亡之苦。當此等苦事發現之時,唯有放下萬緣,一心念南無阿彌陀佛。若氣促,則只念阿彌陀佛四字。一心求佛慈悲,接引你往生西方。(文鈔續編卷下示華權師病中法語)

R:睡時當默念,不宜出聲。宜只念阿彌陀佛四字,以免字多難念。若衣冠不整齊,或洗澡、抽解、或至不潔淨處,均須默念。默念功德一樣,出聲於儀式不合。(《文鈔續編卷上》一函遍複)

 

四、持名念佛與觀像、觀想念佛:

 

A:觀像觀想,唯心地法門明白之人則可,否則或致起諸魔事,持名念佛,加以攝耳諦聽最為穩當

B:觀想一法,非理路明白,觀境熟悉,無躁妄欲速之心,有鎮定不移之志者,修之則損多益少!

C:古德謂:境細心粗,觀難成就,或起魔事。非謂絕不許人修觀。亦非謂修觀通皆著魔也;

 

五、念佛與持咒、誦經:

 

A:凡修行人,必須以念佛為正行,以持咒誦經,及作種種利益事為助行,正助合行,則如順水揚帆,在此生死苦海,速得入於薩婆若海

 

B:(對密宗持咒的開示)竊以借此可以消除罪業,切不可妄求神通。持咒人不明教理,不重戒行,只想得神通。由此心勇猛故,必將累劫多生怨業現前,容易著魔。倘以此心為消除罪障,助長修持,仍須念佛,或有好境!

C:念佛之人,亦非不可持咒,但須主助分明,則助亦歸主,若泛泛然無所分別,一目視之,則主亦非主矣。准提大悲,豈有優劣,心若至誠,法法皆靈,心不至誠,法法不靈!

D:持咒一法可用助行,不可持咒為正行,念佛為助行。夫持咒一法雖不思議,而凡夫往生,全在信願真切與彌陀大願感應道交而蒙接引耳。持咒誦經,以之植福慧,消罪業,尚可矣!

E:修行用功,固宜專精,然凡夫妄想紛飛,若不加經咒之助, 或致悠忽懈怠,倘能如喪考妣,如救頭燃之痛切,則於一行三昧,實為最善。若以悠忽當之,久則懈惰放廢,故不如兼持經咒為有把握;

F:能專念佛,不持咒,則可。若專念佛,破持咒則不可(?)。況往生咒,系淨土法門之助行乎!

G:修持非釘樁搖櫓之行,須活潑潑地,雖死心念佛,稍帶翻閱經論,亦非不可。但以主行,作稍帶,則成無所依倚之修持矣(若年近半百,不可研經,只可死心念佛,以祈往生。)宜分做幾期,某時研究,某時持誦。研究不得逾限。否則研究覺得有滋味,便成天研究。不但有妨念佛,或恐用心過度,因茲受傷。所謂:「翻嫌易簡卻求難,弄巧成拙深可憐」!

 

六、念佛人的種種誤區和魔境:

 

A:未得一心前,斷斷不可萌見佛及求感通之念,能得一心,則心與道合,心與佛合,欲見即頓見,不見亦了無所礙,倘急欲見佛,心念紛飛,欲見佛之念,固結胸襟,便成修行大病,久之則多生怨家(師姐注:怨家指冤親債主),乘此躁妄情想,現作佛身,企報宿怨,自心無正見,便會著魔發狂。故見佛當順其自然,不可急切求見佛;譬如磨鏡,塵垢若盡,決定光明呈露,照天照地,若不致力於磨,而但望發光,全體垢穢,若有光生,乃屬妖光,非鏡當也。

B:淨業行人,所見聖境,不可向他人亂說,否則說之後便永不能得此勝境界,此修行人第一大關!除向善知識求作證明者除外!(師姐注:此處指不得炫耀,如果自己拿不准,為了求證或說明某個相關問題而向善知識求教或與之討論是可以的),或見一切聖境,即不可生歡喜貪著心,又不可生恐怖驚疑!不宜常欲見像!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不作聖心,名善境界,若作聖解,即受群邪!

C:修淨業人,以真信切願為本,能念到一心不亂則甚好,切不可存未得一心不亂,便不能生之心,若常存此想,得則可。不得,則由常存不得生之心,便與佛不相應矣!

D:但當盡敬盡誠求速生,不當刻期定欲即生,否則易入魔境,但將決定刻期之心,改作唯願速往之心,則無魔事!

E:不可妄說勝境界,犯大妄語戒,墮阿鼻地獄,除求知識證明外但不得說。若以躁妄心,冀勝境界,易著魔!

F:心地清淨,聖境現前,乃得我固有,何可如貧兒拾金,作極喜顛狀,即有此狀,完全是凡情氣概,若不省察,難免著魔!

G:念佛極願寂靜,頗不合宜,當靜鬧一如,在靜亦不怕有鬧來,我心仍靜,而不生憎惡,則無驚厭魔事發生,若不速改,後當發狂!

H:修行有好境界者:或夢到西方,或面見彌陀,或見蓮花,或聞到香氣,不執著則為好境界,為淨業成就之驗相

 

七、佛現前時應如何驗證真偽?

 

A:佛光雖極明耀,而不耀眼,若光或耀眼,便非真佛。

B:佛現以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之理勘,則愈顯,魔現以此理勘則便隱,此勘驗真偽之大冶洪爐也; (註:如果見到聖境後持無所謂、不關注、可有可無、不執著、不追求、不分別的態度,境界反倒更清楚了,就是真聖境,如果持此心態後境界消失了,那麼之前的境界就是魔境)。

 

八、念佛人忌不重視「臨終助念」

 

A:開示亡者,一心念佛,勿作留戀掛礙!

B:令家屬輪流為亡者念佛(一人念半小時輪流念)!

C:去世之時能自行澡浴換衣則甚好,不能換衣則不必換,切不可搬來搬去令亡者生嗔心不安定!

D:念至斷氣後再念三小時!

E:僵硬處以熱水熱敷!

F:最忌者,未死先哭,令彼生悲戀心,便難往生。

G:死後,只可念佛切勿做水陸、念經、拜懺,以此等事,皆是做場面耳,虛張聲勢,殊少實益!

H:又喪中一概不可用酒肉!

I:又將亡人面向西方,面前供一尊接引佛,作隨佛往生想!

J:凡臨終人,神識錯亂,若服大悲水,可令神識清明!

K:念經、念佛皆可超度亡人,但念佛可無間斷,念經則不能,如念佛不間斷,又念經比念佛吃力,是以光每勸人念佛;

L:往生四種瑞相:1、面色光澤;2、屍體柔軟;3、面帶笑容;4、頂熱炙手。

 

九、念佛人往生時忌犯的三種過患:

 

A: 不依佛教,口說往生,心戀塵境;忌求人天福報;(註:臨終一念極其重要,宋朝國賊秦檜本是雁蕩山的大修行人,只因臨終一念求人天福報(眷戀紅塵)而轉世為人,因其前世修了大福報,所以做了宰相,這一世他貪求富貴和權利而忘記了修行,因而最終墮落,落得千古罵名和七世為豬的下場。修行人中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。佛法講究福慧雙修,沒有福報的人有病苦災禍、萬事不順,也因沒有法緣而無法修菩薩道度眾生,因此菩薩成佛之前要修100劫的福報。但是我們不能貪求福報,或者把修福報當作終極目標,我們修行的目標是要脫離六道了生死,要往生極樂世界。如果貪求福報就無法脫離六道輪迴,就會錯過百千萬劫難遭遇的一生了脫生死、往生極樂的殊勝機緣。)

B:或常行不孝不慈,不忠不義等事,心於佛背所致,過在自己,非佛不慈悲也;

D:不教眷屬念佛,並不預說助念之利益。及瞎張羅,預先抹澡,換衣,問事,哭泣等禍害。及至臨終,眷屬不為不助念,反為破壞正念,功敗垂成,事依俗見,令亡人沉生死苦海。

 

十、念佛明理和研究經典的切要:

 

A:念佛之人先要識得淨土法門之所以,然後遍閱經論,皆足以為發明淨土之義,與切修淨土之行。若不知淨土之所以然,則一經研究經教,便以經教之義理為高深,以淨土之義理為淺近。而正助倒量,決難現生即了生死,預會於諸上善人也!

B:如妄欲作大通家,將淨土法門視作等閒,隨各宗善知識學宗教密等法門,大通家或可作到一二層,而欲靠此一知半解,想了生死,則夢也夢不著

C:(經教研究)宜分做幾期,某時研究,某時持誦。研究不得逾限。否則研究覺得有滋味,便成天研究。不但有妨念佛,或恐用心過度,因茲受傷。所謂:「翻嫌易簡卻求難,弄巧成拙深可憐」!

 

十一、其他注意事項:

A 如同菩薩在生死中度脫眾生,此須自己是菩薩始得。若自己尚是凡夫,便欲擔任此事,不但不能度人,且不能自度。世間多少善知識,皆受此病,尚謂之為有大菩提心。須知此心先求往生則有益,以此不求往生,須是菩薩則可,否則為害不淺!是以欲求往生,當放下此世間。並放下過分之狂妄心,此過份之狂妄心,真修行者之一大障礙,不可不知!

B 佛菩薩像印念珠上或香盒上或骨灰盒上或衣服上皆不可買!印度香不可燒,乃以麝香添入香,令人頭昏!

 

(註:以上所有法要皆摘自新版《印光大師文鈔全集》共六

中興佛社免費古箏教學

中興佛社自今年(公元2017年)起,敦請中興大學古箏社指導老師廖清江老師,義務指導社員學習古箏彈奏。於每周五下午2點至3點,於中興佛社新寮房餐廳進行教學活動。清江老師以輕鬆活潑的方式帶動學員,讓學員在放鬆狀態中,洗滌心靈、體驗古箏之美,並進入國樂幽雅之境域。 閱讀全文 “中興佛社免費古箏教學”

中興佛社2016年重陽慶生會

歡唱生日快樂歌

中興佛社自去年舉辦重陽慶生會之後,引起廣大迴響。2016續辦,有來自在地及中彰投地區的銀髮族偕伴參加。活動開始前大眾先念佛半小時,使與會者皆有種善根的機會。此次活動也邀請到中興大學古箏社的指導老師廖清江,及其弟子們演奏古箏。

清江老師演奏古箏及太極表演

閱讀全文 “中興佛社2016年重陽慶生會”

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序

中興佛社傳承淨土念佛法門,落實解行相應,除念佛共修及舉辦佛七外,另有長年講經活動,其內容皆本於李炳南老居士(雪廬老人) 及歷代淨土祖師所說。修行者須先建立正知見,方向及方法對了以後,修行才會有所成就。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所留遺稿中,整理出最精要的文章為文鈔菁華錄,可供在家閱讀奉行。

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序

大集經云:末法億億人修行,罕一得道;唯依念佛,得度生死。是念佛一法,乃上聖下凡共修之道,若智若愚通行之法;以其專仗佛力,故其利益殊勝,超越常途教道也。惟淨土法門,最不易使人起信。如無生而生,無念而念諸語,非深解心作心是之旨,安能無惑?故我世尊於本無言說中,而熾然常說者,無他,蓋欲一切眾生自明其本具覺性,進趨佛果也。知自性即彌陀,方可與論唯心淨土;隨其心淨,則佛土淨。果能諦信、切願、力行,則感應道交,已握往生之券。顧世之狂慧者,動輒以淺易而輕之,欲別求其所謂玄妙者,而期有所悟證;詎知淨土一門,實為默契佛心, 閱讀全文 “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序”